从我着手谋划在老家吉庄村修建思庐小院的2016年前开始,从我看到张宝存先生写作的《平安吉祥吉庄村》以及王均(1905-2003)约80年前写的诗《吉家庄》开始,时间已经过去快十年了,这十年里我十分频繁地回到吉庄村,与庄人交流的机会自然也就多了。
我先是研究村史,然后转向研究家史,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自觉已经形成了可资阅读、推敲的村史、家史图景。这算不算个人财富?如果算,我应该是十分富足的。
回顾这十年,我研究村史、家史的方法还是有章可循的,在此总结七点,供后人参考:
1、抓紧时间。村史、家史更多隐藏在老人们的记忆中,老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糊涂,并且终将老去,当下是开始工作的最早时机,时不我待,必须马上开始。这十年我几乎访遍了村里我所认识的所有80岁以上老人,我听到了太多故事,我也见证了他们的衰老,如今他们最大的已经95岁高龄,有的已经老年痴呆,有的已经过世!
2、听和问,反复问、反复听。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思维多无序,打开他们的记忆靠挖掘、靠反复、靠穷追不舍,只言片语也不当错过。要兼听,因为兼听则明,有比较才知对错!
3、看资料,网上搜索借鉴,相互印证补充。我收集到我所知道的所有相关的书籍资料,买不到正版就买影印版,买不到影印版就买电子版,幸运的是我收获颇丰。网上资源也是我重要的信息源,不过要求有关键词储备,要求有慧眼和耐心。
4、听和看的反馈,以充实修正。听到的和看到的可能不一致,这就需要再去问、继续看,直到自己能够作出判断为止。
5、计算。推算年龄,一般20年一代人,当事人可能只记得属相或者相对谁谁的年龄,或者只记得生卒年发生的历史事件,这就需要查证并借助数学计算。
6、逻辑判断。事件发生的前后因果判断,故事都是碎片,不借助逻辑判断无法形成故事链条,借助可考的人事来判断记忆中的人事,从而尽可能消除谬误。
7、加工整理。剪辑拼凑,去粗取精,去废存真,追求自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随时写下来发到《杰人吉地》公众号上供人评说,时不时也会收到有价值的反馈;积累发酵,久之必会有心得,于是工作更上一个台阶,也开启新一轮的工作循环。
研究村史、家史,遇到有心人是莫大幸事。善于记忆并讲述的人是有心人;能动笔写的人那更是有心人中的有心人。一个村里,一个家族,能有几个这样的有心人就很了不起了,他们是研究村史、家史的宝贵财富,令人高兴的是我们村、我们家族这样的财富不少!
我的村史、家史研究工作还在继续,我将上下而求索,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