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与儿子看义县奉国寺,回程特意去看了万佛堂石窟。石窟规模不大,开凿时间却可追溯到北魏,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当时营州刺史元景为孝文帝祈福所建,据说是北魏国师、云冈石窟设计者昙曜的封山之作,在东北属于规模最大、留存最久的石窟群。
那天天气不好,阴冷不说,还大风小嚎的。不过进入景区,拐到石窟面前,却感觉不到风,石窟对面是封冻着的大凌河,视野开阔,夏天来应该感觉更好。
义县万佛堂北魏跌坐交脚弥勒
石窟风化严重,大部分都是残窟。这应该是当今石窟共同面临的难题,记得2020年我去龙门石窟不久,卢舍那大佛就闭门谢客,修缮了差不多小一年的光景。
不过换个角度想,相比其他古代艺术,不论是古建、书籍,还是音乐、绘画、书法,石窟艺术已然是时间的幸运儿了——即使残缺,依然幸存,沧桑和遗憾隔着时空与我们相见,依然美好。
还有说来奇怪,我不懂佛教,可是每次在石窟、古建面对佛祖和菩萨,我总是心生欢喜,好像与她们久别重逢,内心特别安宁和舒适。
这次在万佛寺也不例外,让我喜欢的是里面不知名的一座小笑佛,时隔千年,她的笑容依然牵动我的嘴角,温暖我的心。
然后不仅想:龙门石窟、云岗石窟、莫高窟等等石窟每天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是不是很多人跟我一样,见到佛祖就很开心?
如此,我更加好奇:中国石窟从哪里来?都分布在哪里?选址有什么要求?
01
石窟从哪里来?佛教如何在中国扎根
石窟是佛教的建筑物,它的发展离不开佛教在中国的发扬光大。
而佛教作为外来教,与中原的儒家有着诸多不同:儒家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之道,佛教讲通过修行摆脱现世苦海的出世之法;儒家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佛教讲的是众生平等……
所以,东汉初年从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佛教,在此后的二、三百年间在中国并未激起水花。那佛教是如何在中国扎根的呢?我个人认为是“乱世+高僧”。
西晋八王之乱后,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乱世,这却意外给佛教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草原少数民族统治中国北方,它急需寻找新的文化认同,而离乱中的百姓也需要精神寄托和慰籍。
此时地处丝绸之路西段的西域诸国,龟兹,于阗信奉佛教已久,龟兹高僧佛图澄为后赵君主石勒、石虎所用,成功使佛教与政治联姻;佛图澄的徒弟道安还成了前秦佛教领袖,组织译经场弘扬佛法;高僧法显更是西行求法,著书《佛国记》,还有说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昙无谶为北凉君主所用……
佛图澄:首次成功实现佛教与政治“联姻”
这一时期最为传奇的高僧应为出生在龟兹的鸠摩罗什,有趣的是他的足迹就是石窟早期发展路径,即龟兹——凉州——西安,从西域到河西走廊再到中原腹地。
鸠摩罗什天赋秉异,7岁出家,12岁即可讲经弘法。前秦君主符坚(淝水之战败北的那位君主)仰慕其名,便派大将吕光攻打龟兹,可惜的是攻下龟兹之时,符坚已经覆国。
吕光便掳走鸠摩罗什一路向东,至凉州称帝,建立后凉。吕光不信佛,却不想让其他人拥有鸠摩罗什,此后17年,鸠摩罗什被困居在凉州。不过也正是这17年里鸠摩罗什学习中文,了解儒家经典,掌握凉州风土人情。
新疆克孜尔石窟广场前的鸠摩罗什像
直到后秦君主姚兴打败吕光,接鸠摩罗什前往长安,并拜其为国师。此时鸠摩罗什已经58岁,此时的他不仅熟悉梵文,还精通中文。在接下来的12年里,他殚精竭力系统地翻译佛学经典,所译经文深邃简洁优美,如今我们熟悉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是我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皆出自他的手笔。
传说他临终的遗愿是自己的佛学著作能流传后世,他还说:如其著作无误,死后火化时舌头不化,神奇的是他火化圆寂时,他的舌头竟真的化为晶莹的舍利!
他翻译的《金刚经》、《法华经》流传至今,是中国佛教翻译史上公认的第一大家。
02
石窟历史分布脉络
中国石窟的分布与佛教的传播息息相关,都是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再由西往东、由北到南,又由兴盛到式微。
01 新疆,佛光初照之地
新疆在国人眼里是边疆,其实视野放大,新疆是欧亚大陆的中心,是各种文化争相竞技之所。
就如国学大师季羡林所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大文化体系汇聚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佛教就源于印度,它一路北上,经巴基斯坦——阿富汗至帕米尔高原后进入中国,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阻挡,它分兵两路:一路沿着天山南麓经拜城、库车(古为龟兹)、吐鲁番;一路沿着昆仑山脉北麓和田、若羌,然后共同汇聚到敦煌。
龟兹石窟分布图
龟兹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龟兹文化中融合了印度、希腊、波斯和汉文化。
而克孜尔石窟,它就建在龟兹附近,被称为“龟兹壁画”的百科全书,是中国最早的石窟遗存。
遗憾的是14世纪,该地区被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察合台汗国统治,作为排他性的伊斯兰教,它摧毁了克孜尔石窟大部分佛像,只留下了壁画,而更为悲催的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克孜尔石窟壁画也被德国、日本、俄罗斯、英法等探险队剥离盗走不少。
克孜尔石窟,被下面的壁画被西方人剥离盗走
也因损毁过于严重,克孜尔石窟上世纪80年代退出了中国四大石窟榜单。
河西走廊连接着西域与中原,是佛教传播的必经之路。佛教石窟沿着祁连山下的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一路向东。
河西走廊石窟分布
敦煌是河西四郡最西边城市,也是华戎交汇的大都市,这里有延续建窟1000年举世无双的莫高窟。
而最东边的武威,有“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它是中国第一个皇家石窟,是北凉君主沮渠蒙逊为纪念其母所建,也是中国最早见于史册的石窟,它开启了“凉州模式”,它也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源头。
武威天梯山石窟,石窟鼻祖,“凉州模式”代表
北魏统一了中国北方,是谓南北朝中的北朝,它建都大同,后迁都洛阳。北魏信奉佛教,分别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两座皇家石窟,万佛堂石窟也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佛教的兴盛始于此,一直延续至唐武则天时期。
我们知道古希腊《掷铁饼者》作者是米隆,菲狄亚斯制作了《命运三女神》,相比古希腊艺术作品强调作者,中国的众多石窟,设计者往往隐身。
只有一个昙曜让人印象深刻,他出生在凉州,参与了天梯山石窟开凿,后成为北魏的沙门曾,构思设计了云冈石窟,即今天的“昙曜五窟”。
中古后期北方战事频繁,南宋大批世家大族、百姓选择南迁,慢慢南方成为中国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流入南方的石窟文化更加中国化,也日益世俗化,宋以后,佛教进入衰退期,大足石刻后,国内石窟的开凿就告一段落。
安岳水月观音
这其中安岳石窟的水月观音让人印象深刻。
03
石窟如何选址
印度最早的石窟就是僧人禅修之所,多觅僻静之地。而中国的石窟慢慢发展成参禅、礼佛、法会的作用,石窟也集建筑、壁画、雕塑、题记于一身。
所以中国的石窟寺,一方面要建在山中,最好是河流阶地,远离喧嚣和俗世,另一方面为参拜者方便,又需建在交通枢纽线上,离城不能太远。河流所在视野开阔,取水便利。
中国石窟浩瀚如繁星,是中华文明历史见证者,我们走近它,看史书未讲之细节,观王朝的兴替、佛教的兴衰以及佛、道、儒文化融合,是为精神的饕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