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左宗棠收复新疆》是一部由湖南、新疆、甘肃三地联袂打造,历经三年多精心打磨的纪录片,以“文化 + 科技”的独特融合方式,将那段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历史立体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亲眼目睹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艰辛与伟大。
在那个风云变幻、列强环伺的动荡时代,中华民族正深陷至暗时刻,曾经如“秋叶海棠”般的壮美版图,被西方列强的贪婪之手无情地肆意蚕食。彼时,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更是岌岌可危,几乎沦为列强砧板上的待宰羔羊。阿古柏在英国支持下,肆意侵占南疆、东疆部分地区,沙俄则趁火打劫,悍然出兵强占伊犁。新疆大地,一时间战火纷飞,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国土沦丧的阴霾沉重地笼罩着这片广袤的土地。
面对如此严峻的危局,朝堂之上爆发了激烈的“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等人主张专注海防,认为应将主要精力与资源投入到东南海疆的防御上,以抵御英法等国的海上威胁。然而,左宗棠却高瞻远瞩,提出了“海塞并举、东西都防”的卓越论断,并坚定地指出应“先塞防后海防,先西边再东边”。在他看来,新疆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一旦失守,陕甘清军将被长期牵制,华夏的西大门也将洞开,沙俄和大英帝国等列强便可长驱直入,通过河西走廊对中原大地构成致命威胁。他在《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中,态度坚决地表示“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这份对国家领土完整的执着坚守,犹如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照亮了人们的希望。
最终,左宗棠的主张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肩负起收复新疆的历史重任。然而,摆在他面前的困难如山,收复新疆之路,远比想象中更加艰难。
首先是军费难题。当时清朝国力空虚,收复新疆预计需要 800 多万两白银的军费,而朝廷却只能提供 500 多万两。在这巨大的资金缺口面前,左宗棠没有丝毫退缩,他毅然决定向洋人借款。在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全力协助下,左宗棠先后三次借洋款 875 万两白银,同时还向华商借款 846 万两白银,为收复新疆的军事行动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金支持。
解决了资金问题,武器装备也是关键。为了确保西征军能够拥有先进的武器,左宗棠设立了西安机器局和兰州制造局。他从广东、浙江等地招募了大批专家和熟练工人,在这里,工人们日夜奋战,制造出了洋枪洋炮,甚至能够仿造德国的螺丝炮和后膛七响枪,大大提升了西征军的战斗力。
粮草供应同样不容忽视。新疆路途遥远,补给艰难,左宗棠为此精心谋划,多管齐下。他让军中的老弱人员在哈密开垦屯田,解决了部分粮食问题;从甘肃直接采购并运送粮食;从蒙古采购后运送到巴里坤、奇台等地;在哈密地区、奇台、吉木萨尔等地进行本地采购;甚至从沙俄购买粮食。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成功解决了西征军的粮草难题。
在军事战略上,左宗棠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智慧。他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战略方针。“先北后南”是因为阿古柏的主力军集中在南疆,而北疆的迪化周边地区防御相对薄弱,先取北疆,既能先声夺人,鼓舞士气,又能占据北疆的粮仓,保障后勤补给。“缓进速战”则是强调在作战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一旦开战,则要迅速果断,速战速决,不给敌人喘息之机。
1876 年 4 月,左宗棠一声令下,西征军六七万人浩浩荡荡向西进发。刘锦棠率领 25 营兵力直捣迪化,提督徐占彪和张曜则守住奇台、巴里坤、哈密一线,防止敌人东窜。8 月 13 日,西征军向古牧地发起进攻,仅仅四天就成功攻克,8 月 18 日又迅速拿下迪化。尽管在玛纳斯遭遇了顽强抵抗,但在左宗棠的指挥下,金顺部和荣全部经过两个半月的艰苦奋战,最终在 11 月 6 日成功攻克玛纳斯,不到三个月便收复了北疆(伊犁地区除外)。
北疆的迅速收复,让阿古柏惊慌失措,他急忙调兵遣将,在达坂城、吐鲁番、托克逊三地部署重兵。这三地犹如南疆的门户,地理位置极为重要。1877 年四月,左宗棠指挥西征军发起进攻,刘锦堂等人足智多谋,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仅仅半个月就成功攻克这三座重镇,阿古柏的军队瞬间溃不成军。阿古柏本人则仓皇逃往库尔勒,不久后便一命呜呼。此后,西征军乘胜追击,继续收复南疆各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新疆大部重归中华版图。
然而,沙俄却拒不归还伊犁。面对沙俄的强硬态度,左宗棠毫不畏惧,毫不妥协,他力主外交谈判与武备并行。1880 年初夏,年近七旬的左宗棠,不顾自己身染痢疾、风疹等疾病,甚至一度吐血的身体状况,也不顾妻子、长子和两位女儿相继离世的巨大悲痛,毅然决定将西征军大本营从甘肃肃州往前线推进 1500 里,西出玉门关,移驻新疆哈密,指挥收复伊犁战役。出行之时,他更是带着一口漆黑的棺材,以此表明自己不彻底收复新疆全域,绝不生还的坚定决心和必死信念。这一震撼人心的举动,不仅展现了左宗棠的英勇无畏和视死如归,更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人民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坚定意志和不屈精神。
在左宗棠的不懈努力下,经过艰苦的外交谈判和军事威慑,沙俄最终被迫同意归还伊犁。至此,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为中华民族保住了 160 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创造了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深知医治战争创伤、开展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设置善后局,积极推行“安民”和“恤民”措施,致力于恢复当地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他还大力推动西北近代工业、民生工程和生态环保事业的发展,命人栽种了许多杨柳,这些杨柳后来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左公柳”,它们不仅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绿色生机,更成为了左宗棠功绩的永恒象征。
观看完这部纪录片,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左宗棠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是一位心怀天下、志在报国的爱国志士,更是一位有着卓越军事才能和深远战略眼光的杰出统帅。在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以自己的坚定信念、顽强意志和非凡智慧,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成功收复新疆,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中华民族立下了永垂不朽的历史功勋。
如今,距离左宗棠收复新疆已经过去了一百四十多年,然而他身上所蕴含的坚定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精神信念,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和维护民族尊严的不屈品格,依然熠熠生辉,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当下价值。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需要我们始终保持这种爱国精神和奋斗精神,像左宗棠一样,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在挑战面前勇往直前,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这部纪录片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不仅记录了过去的辉煌与沧桑,更能为我们照亮未来的前行道路。通过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这段历史,我们更加明白国家领土完整的来之不易,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的和平与稳定。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