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汝极:《帕米尔忠魂:生命铸就的界碑,三代丈量的忠诚》

时间:2025-10-11    浏览:48 次     来源:牛汝极

在帕米尔高原的苍穹之下,慕士塔格峰披挂着亘古不化的冰雪,俯瞰着这片苍茫大地。红其拉甫山口的风,裹挟着刺骨的凛冽,年复一年地吹拂着一条用生命踏出的路。这条路,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走了七十余年。从爷爷凯力迪别克,到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再到拉齐尼·巴依卡,他们在平均海拔4200米的“生命禁区”,用脚步丈量国境,用血肉之躯诠释忠诚,在风雪与时光的交融中,将爱国守边的信念锻造成一座无形的丰碑,也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脉,深深扎进帕米尔的冻土。


一、爷爷凯力迪别克:马背上的“活界碑”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的曙光初照帕米尔。当解放军踏上这片陌生的雪域高原,急需熟悉这片土地“血脉经络”的引路人。三十岁的塔吉克族牧民凯力迪别克,这位被当地人敬称为“高原通”的汉子,主动牵马而来,成为红其拉甫最早的“义务护边员”之一。

彼时的边境线,没有钢筋水泥的界碑,没有坦途大道,只有沉默的雪山、险峻的冰川和随时可能吞噬一切的“白毛风”。凯力迪别克的马鞍上,总挂着两个鼓囊囊的馕袋——一个装着自己的干粮,另一个永远为同行的解放军战士准备着。他的行囊里,常年备着高原的草药,战士们冻伤了、摔伤了,他便用世代相传的塔吉克医术,细心为他们敷药疗伤。他带着年轻的士兵们,在风雪中跋涉,用脚步叩醒沉睡的山谷,用双手垒起象征边界的“玛尼堆”。他仔细地用塔吉克语和汉语标注下每一处清泉的位置、每一片可供休憩的草甸,那些标记,成为边防线上最早的“活地图”。

1960年隆冬,一支巡逻队在翻越海拔5000米的冰达坂时,遭遇了狂暴的风雪。凯力迪别克紧握缰绳走在最前,为队伍开路。狂风卷着雪粒,如刀割面。缰绳深深勒进他的掌心,雪水和着血水,在厚厚的手套里冻成了冰坨。当战士们终于安全抵达宿营地,人们才发现他脚上的毡靴早已冻硬,脚趾冻得发黑。面对战士们的关切,他只是憨厚地一笑:“解放军是来保护我们的,我这点伤算啥子?” 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却重逾千斤。在他无声的感召下,十余名塔吉克族牧民相继加入了护边的行列。他与各族官兵在生死考验中结下的情谊,让“高原上的活界碑”这个称呼,承载了血肉相连的分量。他常常抚摸着儿子巴依卡的头,目光如高原的鹰隼般锐利而坚定:“记住,孩子,我们塔吉克人是高原的雄鹰,翅膀护住的不仅是自家的毡房,更是脚下这片连着祖国的土地!” 这,成了刻进家族血脉的箴言。

二、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风雪中的“定盘星”

1972年,二十六岁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从父亲手中郑重地接过了那根磨得油亮的马鞭,也接过了那份沉甸甸的守护。时光流转,边防设施虽有所改善,但红其拉甫自然环境恶劣的本性从未改变——夏日冰川融水如猛兽般冲毁临时便道,冬日的暴风雪则能在瞬息之间抹平所有足迹。

巴依卡继承了父亲的细致与坚韧。他亲手绘制的边境地形草图,成为边防连队最珍贵的“秘籍”。他能读懂天空云层的密语,预知风雪将至;他能辨听溪流的低吟,指引迷途的方向。199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袭击了在海拔5300米明铁盖达坂行进的巡逻队。千钧一发之际,巴依卡凭借对地形的深刻记忆,嘶吼着指挥战士们迅速躲进一处狭窄的岩缝。他用自己的身体死死护住维系着生命的电台,任凭冰雪砸落。寒风刺骨,年轻战士冻得牙齿打颤,说不出话。巴依卡毫不犹豫地解开自己的羊皮袄,紧紧裹住战士,用塔吉克语一遍遍低语:“别怕,有我在,就有大家在!”

四十年风雪护边路,巴依卡与来自天南海北的汉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边防官兵,早已超越了战友的情谊,结下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手足深情。战士们教他认汉字、用指北针,他则教战士们辨识哪种牧草能救命,如何驯服高原之舟牦牛。每逢春节,当万家团圆时,巴依卡的毡房总是最热闹的所在。他总会把那些回不了家的“兵巴郎”请到家中。妻子端上热气腾腾的手抓肉,战士们带来的罐头在炉火旁散发着别样的香气。不同的语言,相同的笑容,在炉火的映照下,交融成帕米尔高原上最暖人心脾的“年味”。巴依卡的马鞍上,常年系着一枚磨得锃亮的铜铃,那是1985年一位退伍老兵临行前留下的纪念。铃声清脆,穿越风雪。巴依卡常说:“听到这铃声,就像听见战友们巡逻的脚步声,心里踏实。”这枚承载着无数思念与约定的铜铃,后来,静静地传到了儿子拉齐尼的手中。

三、拉齐尼·巴依卡:折翼的雄鹰,永恒的荣光

2004年,二十九岁的拉齐尼·巴依卡,像祖父和父亲一样,成为红其拉甫边防连的义务巡逻向导,家族第三代护边员。他对辖区内90多道山口、30多条河流了如指掌,矫健的身影翱翔在风雪边关,被官兵们由衷地赞誉为“帕米尔雄鹰”。

在拉齐尼的护边生涯中,与各族战友的生死情谊是他生命最温暖的底色。2011年11月,一次例行巡逻中,战士杜鹏飞在涉渡刺骨冰河时,不慎坠入冰窟。瞬间,刺骨的冰水几乎将人吞噬。没有丝毫犹豫,拉齐尼纵身跃入零下20多度的冰河!他用尽全身力气,一次次将下沉的杜鹏飞托出水面,自己却在冰水中浸泡过久,被救上岸时已陷入昏迷。苏醒后,他苍白嘴唇翕动的第一句话是:“杜鹏飞……他没事吧?”这份以命相救的恩情,让杜鹏飞从此认定了这位塔吉克大哥,探亲时总要翻山越岭去看望他的家人。

然而,命运在2021年1月4日那个寒冷的午后,骤然收紧了它的绳索。在喀什市东城,一名儿童在结冰的湖面玩耍时意外坠入冰窟。路过此地的拉齐尼,像无数次冲向边境险情一样,毫不犹豫地扑向冰面!冰层在他脚下不断发出令人心悸的断裂声,随时可能崩塌。他毫不退缩,匍匐着身体,一寸寸艰难地挪向孩子落水处,将手臂奋力伸向挣扎的幼小生命。当孩子终于被他用尽最后力气推向安全的岸边时,承受了太多重压的冰面轰然碎裂!拉齐尼,这位正值壮年的“帕米尔雄鹰”,瞬间被冰冷的湖水吞没,生命永远定格在41岁。

清理遗物时,一个普通的笔记本,让所有人泪如雨下。最后一页,是他坚定有力的笔迹:“我们塔吉克族,世代守护祖国的边境线。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先辈用生命守住的,我们绝不能丢!” 葬礼那天,帕米尔高原仿佛也在呜咽。各族群众从四面八方自发赶来,长长的送葬队伍蜿蜒在雪地上。边防官兵们抬着拉齐尼的遗像,沿着那条他生前走过无数次的巡逻路,将他的骨灰,轻轻地、郑重地撒向他用生命守护了17年的这片热土。雄鹰折翼,魂归雪山。


四、忠魂永驻:无声的冰川,永恒的刻度

从爷爷凯力迪别克为初入高原的解放军点燃指路的篝火,到父亲巴依卡与各族战友在风雪中相偎取暖、共守国门,再到拉齐尼用生命最后的托举诠释忠诚的终极意义——三代人,七十余载寒暑,在帕米尔高原的崇山峻岭间,用双脚、用热血、用生命,走出了一条累计长达800公里的护边轨迹。这轨迹,没有惊天动地的虚构传奇,只有日复一日的真实坚守:是与各族官兵同吃一锅饭、同睡一顶帐篷、同走一条巡逻路的相濡以沫;是在绝境中伸出的援手,在风雪中用体温传递的依靠;是在漫长岁月里,由共同的使命与牺牲凝结成的,比血缘更浓的深情。

如今,拉齐尼的女儿都尔汗,时常会穿上父亲巡边时那件磨旧了的衣裳,跟着边防官兵们,走向矗立在风中的界碑。她用稚嫩却无比认真的手,一笔一画地为界碑上的“中国”二字描上鲜艳的红色。她懂得,爷爷、爸爸走过的那些路,就像高原上沉默的冰川。它们不言不语,却用亿万年的屹立,无声地诉说着对脚下这片土地最深沉、最恒久的爱。这份爱里,熔铸着塔吉克族牧民与各民族兄弟手挽手、心贴心的赤诚肝胆,更铭刻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片雪域高原上,最坚实、最温暖、最催人泪下的注脚。这,是用生命铸就的界碑,是穿越时空、永不磨灭的忠诚印记。


作者简介:牛汝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民族发展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喀什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授。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载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民族发展研究所的立场和观点。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字体:【大】【中】【小】
磅礴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