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域研究》2008年第4期
新疆史前考古学术研讨会综述
水涛
按照《新疆通史》编委会的统一部署,2008年8月2~3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了“新疆史前考古学术研讨会”,这是《新疆通史》计划组织的系列学术研讨会的第一个会议。本次会议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社科院民族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和学者共30余人到会。《新疆通史》编委会主任吴敦夫先生、副主任王崇久、吴福环、苗普生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局长盛春寿先生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并做重要讲话,《新疆通史》各分卷主编们列席了会议。
此次会议的议程是依照《新疆通史》(史前卷)编写大纲的框架结构,围绕着新疆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青铜时代考古新发现、史前的种族与民族、史前的冶金考古、史前的认知考古、史前的考古年代学研究,以及新疆周边地区的史前考古新发现这些专题进行研讨,同时,邀请部分在新疆考古战线长期工作的老同志就当前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最后,请新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新疆通史》编委会常务副主任苗普生先生对本次会议的成果进行了总结。与会学者普遍感到,这次会议是一次务实的、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在新疆史前考古研究领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新疆通史》(史前卷)的编写工作也是一个极大的促进。下面,我们就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作一些综述和介绍。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高星先生介绍了该所近年来在新疆各地进行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区域调查的情况。自2004年以来,他们在北疆准噶尔盆地西缘的奎屯至布尔津沿线、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沿岸、天山北缘以及南疆的吐鲁番盆地、库尔勒—阿克苏—喀什沿线等地进行了重点调查。其中,在北疆的富蕴县、青河县、天山北缘的奇台县以及和布克赛尔县等地区发现了29处旧石器和细石器地点,和布克塞尔县和什托洛盖镇的骆驼石遗址面积约20平方公里,是一处罕见的超大规模的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这些工作确认了新疆存在着旧石器时代的遗存,并且就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制造技术、文化来源以及人群组织的迁移方向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伊弟利斯先生介绍了在克里雅河北方墓地的最新发现。该所2008年春季在这里调查确认了一处新的,类似于小河墓地的遗存,由于盗掘,地表即可见大量的各类遗物。在北方墓地周边的调查也发现一些石器、陶器、铜器等遗物的遗址,表明这一地区存在着大量的早期文化遗存,这些发现对于说明小河文化的属性和分布范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为我们找寻新的早期文化遗存的分布地域提供了线索。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李文瑛女士介绍了小河墓地的发掘工作情况。在经过3个年度的考古发掘之后,共发掘墓葬167座。其中,墓地南区现有墓葬139座,保存较好,可以分为5层;北区被破坏较严重,只剩28个墓葬。就年代来看,5层墓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南区4~5层墓葬和北区的28个墓葬面貌接近,可称作早期类型,南区1~3层墓葬和被破坏的地表层约60座墓葬可以划归为晚期类型,两者的文化面貌有明显的区别。小河墓地的分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有可能在文化来源和文化属性上把小河与以往发现的古墓沟、铁板河,以及新发现的克里雅北方墓地等遗存联系在一起。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吕恩国先生介绍了吐鲁番洋海墓地的发现和整理工作情况。洋海墓地分布在三个相对独立的台地上,发掘时分为3个墓区,其中,1号墓地共发掘墓葬209座,此墓地不出铁器,时代应该较早。3号墓地共发掘墓葬80座,出土有许多小件铁器,其他出土遗物与1、2号墓地相比也有所不同,显然,3号墓地时代略晚。洋海墓地是吐鲁番盆地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一类文化遗存,其早期遗存的年代应该在公元前2千纪末期到公元前1千纪前半叶,晚期遗存的年代约在公元前1千纪后半叶。洋海墓地的文化特性显示了与北方草原地区早期文化的广泛联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的刘国瑞先生介绍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原称雅林办或林雅墓地)的发掘与整理工作情况。天山北路墓地前后共发掘700余座墓葬,就墓地的规模和文化的时代来看,是哈密地区乃至整个新疆地区最重要的早期文化遗存。经过近年来的整理分析,研究者认为,天山北路墓地的遗存并不单纯,从文化因素的成分看,可以区分出以直桶形彩陶罐为代表的早期类型、马厂类型(即“过渡类型”遗存)、齐家文化、焉不拉克类型等不同的来源成分,甚至还有一批陶器的作风接近卡约文化早期遗存。这些不同的构成因素,一方面表现了此墓地早晚不同阶段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天山北路墓地的人群成分,有可能来自不同方向,这一认识也得到了对此墓地人骨所做的体质人类学研究的支持。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的朱泓先生介绍了近年来关于新疆早期种族人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在国家文物局的协调下,新疆考古发掘所获的人骨材料目前大部分集中在吉林大学进行系统的人类学研究,这也使得该校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研究新疆种族人类学问题的权威机构。朱泓先生认为,根据多处墓地人骨材料揭示的现象来看,在新疆史前时期,欧洲人种的东进规模与数量要远远超过蒙古人种西进的规模与数量,但欧洲人种的东进势头却始终未超出新疆东部地区。公元前第一千纪的前半叶,在哈密和吐鲁番盆地,已经出现了欧洲人种与蒙古人种相互混杂的现象,这种现象也得到了来自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证明。西进到新疆东部的蒙古人种应该属于所谓的“古西北类型”,他们主要分布在甘青地区,与现代华北居民种族类型存在着某种相关性。对小河墓地出土人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也揭示出了一些非常值得注意的人种分布现象。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的王建新教授介绍了该校近年来在以巴里坤为中心的东天山地区开展的一系列调查和发掘工作的主要收获,根据在东黑沟、西黑沟、岳公台、黑沟梁等地的发现,可以区分出公元前第一千纪以来,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两种不同的游牧文化遗存:一个以岳公台—西黑沟遗址群为代表,一个以红山口—东黑沟遗址群为代表。王建新先生认为,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判断,年代较晚的红山口—东黑沟遗址群应该属于新来的匈奴民族的遗存。而年代较早的岳公台—西黑沟遗址群则是东天山地区的土著文化遗存,很可能与文献记载中曾经分布在这一地区的月氏民族有关。东天山地区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对于揭示新疆境内广泛分布的早期游牧民族文化遗存的分布规律,有积极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的梅建军先生介绍了新疆史前冶金考古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所近20多年来承担了新疆发现的大多数早期金属器的检测和分析研究工作,根据在几十处地点所获标本的检测和分析,梅建军先生认为,新疆的早期冶金技术经历了砷青铜、锡青铜以及三元合金等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而在年代较早的小河墓地和克里雅河下游的部分遗址中,甚至发现了纯铜和纯锡制品,这些表明,这一地区早期冶金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有可能存在着不同的铜矿和锡矿资源。新疆的发现,对于最终说明中国冶金技术的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刘学堂先生介绍了有关新疆史前认知考古学研究的一些新成果,在小河墓地和呼图壁岩画中曾经发现了大量的与生殖崇拜有关的文化现象,刘学堂先生认为,呼图壁岩画中人物的体势并非是单纯的舞蹈形象,而蕴藏着更深层的文化寓意,它和卐字符应该同源,都具有生殖神力的象征含义。由于有着共同的生殖文化信仰,小河遗存与呼图壁岩画的作者有可能属于同一时代的同一个群。而在鄯善洋海墓地和其他地点发现的一些圆形牌饰、镜形饰,以及管銎战斧等物品,则应该是萨满的道具或法器。
新疆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的李树辉先生结合小河墓地发现的大量牛头装饰和随葬品,探讨了古代亚洲印欧语族群中的牛图腾崇拜问题,这种牛崇拜的现象流传广泛,在中世纪于阗时期的壁画中也可见到,至今在印度等地还有所保留。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吴小红女士介绍了新疆史前考古年代学研究的新进展,该学院的加速器实验室承担了新疆考古发掘所获的大多数碳十四样品的年代测定工作。由于新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均没有做过系统的发掘工作,所以,关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年代问题只能是依据遗存的特点进行比对,很难给出一个遗址的绝对年代范围。青铜时代以后的测年数据相对较多,但是,古墓沟、小河、南湾、天山北路等地点的年代数据与根据遗存特点所做出的推断年代之间也有差异,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吴小红女士看来,一方面是缺乏在一个遗址内的系统采样和连续测定数据,这就不能完整地反映出遗存的早晚不同年代;另一方面,以前的测定多使用棺板等古树样品,本身误差较大,年代偏老。今后应注意采样及测定工作中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问题。
新疆位于亚洲腹地,在它周边存在着其他类型的早期文化,这些发现可能成为理解新疆早期文化发展演变规律的借鉴,因此,不可忽视这些文化联系作用。
四川大学考古系的李永宪先生介绍了西藏史前时期考古的相关发现材料,他认为,史前时期的青藏高原和新疆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文化现象,如石丘墓、敲琢岩画、立石遗迹、动物纹饰、铁柄铜镜、青铜短剑、蚀花饰珠等,这些表明,西藏与中亚地区一直有着比较明显的文化关联性,这种联系可以上溯到更早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如何征服亚洲的高山、高海拔地区是我们要共同关注的学术课题,所以说,新疆与西藏史前文化的关联性,更多的应是从相类似的生活方式和相类似的生态环境这个角度来考虑。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王辉先生介绍了在甘肃省河西走廊等地新发现的马厂及四坝文化的遗存,我们已经知道,所谓的“过渡类型”遗存在甘肃西部有广泛的分布,同时,这一地区还发现了大量的四坝文化时期的早期冶铜遗址。显然,甘肃的发现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东疆地区天山北路墓地遗存的来源和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魏坚先生介绍了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一些发现,曾经在额济纳旗的绿城子遗址等地发现了一些相当于四坝文化阶段的遗存,在其后的时间阶段,东天山地区广泛分布的早期游牧文化遗存与在内蒙古西部的发现有许多相似因素。而两汉时期的边塞军事屯田活动,使得新疆东部与内蒙古西部连结成为一个相同的文化区。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李水城先生认为,新疆历来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孔道和多元文化辐集的舞台。考古资料显示,从很早起,东西方就存在着文化互动,来自中原的史前文化在距今4000年左右进抵新疆哈密,与此同时,一些西方的文化特质也出现在中国西北地区,具体包括麦类作物、权杖头、冶金术等,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将是新疆史前考古的重要内容。与中原地区相比较,新疆的史前文化有独特的发展模式,具体表现为来自不同方向的族群和文化不断互动、影响并造就了一系列的绿洲文明,这种姑且称之为“西部模式”的文化进程是值得考古学界认真挖掘和思考的一个理论课题。
北京联合大学历史系的韩建业先生则着重强调了中亚西部地区的早期文化对新疆地区的影响作用,认为中亚早期游牧民文化的迁移和东进,是造成新疆及中国北方地区游牧化的主要动因。
先后在会上发言的还有王炳华、陈戈、王明哲、汤惠生、陈洪海等先生,他们多就会议中介绍的新材料和新进展阐述了各自的看法。最后,吐鲁番学研究院的李肖先生借此次会议的机会,介绍了吐鲁番胜金店墓地最新的考古发掘情况,这批材料生动地展示了洋海类遗存最晚期阶段当地土著文化的现实生活场景。
新疆史前考古学术研讨会是对当前新疆史前考古的一次检阅,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更多的考古材料的整理出版,新疆史前文化的面貌会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也将成为《新疆通史》(史前卷)编写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先决条件。我们期待着新疆的史前考古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更加坚定我们完成新疆史前史编写工作的信念。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系)
编校:王常兴
审校:宋 俐
审核:王文洲